A股“变脸”速度堪比川剧,摩根士丹利却称“未全面过热”,究竟谁在引领方向?
就在沪指连续三日站稳四千点整数关口后,市场一度弥漫着调整的阴影。然而,伴随着一根强劲的阳线,市场似乎又迅速修复了失地。这戏剧性的“变脸”行情,其迅疾程度,恐怕连以变脸技艺闻名于世的川剧都望尘莫及。
然而,就在市场一片哀鸿遍野、悲观情绪蔓延之际,那位素有A股“吹哨人”之称的国际金融巨头——摩根士丹利,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抛出了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论断:“股市并未全面过热。”
要知道,这家声名显赫的外资投行,其市场判断绝非无的放矢。过往数次A股市场的重大转折点,都曾被其精准预言。那么,这一次,摩根士丹利究竟看到了什么,才敢如此逆势发声?
展开剩余78%“股市并未全面过热”,这句论断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。当下市场的火热景象,究竟是否已是“过热”的临界点?毕竟,放眼今日盘面,万得微盘股指数遭遇重挫,跌幅近3%;涨停板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,封板资金的撤离迹象同样明显……这一切,不正是“过热”后必然的调整表现吗?
但摩根士丹利之所以能站在风口浪尖,其背后逻辑必然有着独到之处。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邢自强团队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,可谓一针见血,直击要害:
1. 居民存款能否大规模流入股市?
2. 监管层对股价飙升持何种态度?
3. 投资者还在等待何种政策催化剂?
这三个问题,每一个都直指当前A股市场的核心症结。
首先,关于“存款搬家”的讨论。理论上,我国居民超额定期存款高达6-7万亿,这无疑为股市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资金池。然而,资金能否真正转化为股市的“活水”,关键在于两个前提条件:市场动能能否持续,以及经济基本面能否得到实质性改善。
就当前而言,经济基本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,但市场叙事正悄然发生变化。投资者目光开始聚焦于政策催化剂以及提振内需的各项措施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的实际流向。今年上半年,真正主导股市资金流入的,并非普通散户,而是各类金融机构。特别是保险公司,更是以高达6000亿的资金净流入,成为重要的“推手”。这背后,离不开央行再贷款工具的支撑,以及更加灵活的市场化投资业绩评估机制。简单来说,政策正在积极引导资金“入市”。
然而,普通投资者(散户)的参与态度则显得更为谨慎和纠结。尽管6月和7月数据显示,有3000-5000亿家庭定期存款有所减少,但许多在2021年高位入市的基金投资者,至今仍深陷“回本”的泥潭。他们曾经的投资,如今仍套在里面,自然不敢轻易加大仓位,导致资金转移的速度被一定程度上拖慢。
回到今日的市场表现,尽管情绪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转变,但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流传的策略会纪要中,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其观点:当前市场尚未触及“全面过热”的境地。
这一判断的依据何在?摩根士丹利认为,尽管成交量和融资融券余额有所上升,但与历史峰值相比,尚未创出新高。特别是考虑到科创板等新增市场板块的因素后,整体成交量依然在可控范围内。
更关键的是,股权质押比例的持续下降,预示着市场的杠杆风险正在有效降低,而非累积。虽然散户资金的流入有所增加,但其规模尚未达到去年某些特定时期的狂热程度。
因此,摩根士丹利给出的结论是:风险可控。
但是,如果风险真的可控,为何今日市场会出现如此剧烈的“变脸”行情?从我的角度来看,这背后可能存在几个原因:
1. 前期涨幅过快: 昨日市场呈现出3200只个股普涨的局面,这种过于普遍的上涨本身就难以持续。
2. 获利盘兑现需求: 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,部分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,兑现部分利润是情理之中的行为。
3. 等待更明确的信号: 市场普遍预期政策面将持续发力,但具体的发力方向、力度和落地时点尚不明朗,投资者正在焦急地等待更清晰的指引。
4. 投资者心态的理性回归: 从过去的盲目乐观转向更加理性的思考,这本身就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。
当前的关键,并非市场是否会调整,而是调整将达到何种程度,以及调整过后能否迎来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上涨。
摩根士丹利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:当前的调整是正常的市场行为,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。但同时,也切忌盲目乐观。
市场的最终走向,仍将取决于实体经济基本面的支撑能力,以及政策催化剂能否及时有效地落地。
从技术层面来看,今日的下跌更像是市场情绪的一次集中释放,而非趋势的根本性反转。后续的关键,仍在于资金面的持续性以及政策面的具体动向。
如果政策催化剂能够及时跟上,基本面出现积极改善的迹象,那么本次调整将成为投资者“上车”的宝贵机会。反之,如果政策力度不及预期,基本面继续维持疲软态势,市场可能还需要经历更长时间的底部磨合。
此刻,市场的真正较量才刚刚开始,让我们拭目以待,最终谁能笑到最后。"
发布于:天津市信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